日期:2012年09月27日 來源:admin 瀏覽:9319次
現(xiàn)代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向家長一致呼吁,要仔細分析孩子的歸因方式,幫助孩子使用正確的歸因方式,并從小培養(yǎng)兒童積極的“自我歸因”能力。
有這樣一個例子。有兄弟兩個,一個出奇的樂觀,另一個則非常悲觀。他們的父母想讓他們的性格都改變一些。于是就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里,把悲觀的孩子鎖進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里。等了一個小時,當他們打開悲觀孩子的屋門時,發(fā)現(xiàn)他坐在一個角落里,又抹鼻涕又抹眼淚地哭泣,非常傷心,原來他怕不小心弄壞了玩具,怕挨父母的責罵。
當打開滿是馬糞的房間時,發(fā)現(xiàn)樂觀的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挖著馬糞,并不斷地把散亂到門口的鏟干凈??吹礁改?,樂觀的孩子像發(fā)現(xiàn)奇跡似地嚷道:“看這兒有這么多馬糞,附近一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,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干凈的地方來”!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后來的美國總統(tǒng)里根,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,再到州長直至走上總統(tǒng)的寶座。
心理學家在研究上面類似的問題時,發(fā)現(xiàn)人們抱有的穩(wěn)定的情感和態(tài)度,大多由他們從小習慣化形成的歸因模式所決定。歸因簡單說就是把失敗與成功歸于某種原因。
向外歸因表現(xiàn)為遭受失敗時首先找尋外部因素,如環(huán)境惡劣,背運,并推卸自身應該并能夠承擔的責任;而向內歸因則表現(xiàn)為遭受失敗時先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,并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。向穩(wěn)定因素歸因表明導致失敗的因素是不可改變的,一般認為自己能力不夠;向不穩(wěn)定因素歸因則表明導致失敗的因素是可以改變的,一般認為自己努力程度不夠。向不可控因素歸因說明自己不能夠對導致失敗的不利因素有所作為,消極對待;相反則說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夠直接或間接轉變失敗的不利因素,能夠積極地坦然地面對。
如當孩子不小心撞了桌子,你不要說:“桌子不乖,把寶寶撞疼了,桌子該打?!倍鴳撜f:“寶寶把桌子撞疼了,桌子沒有眼睛,寶寶有眼睛呀,桌子不哭,寶寶下次一定會小心的!”
父母若注意引導幼兒學習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--即凡事主動自己承擔責任,認定事情可以向著好的方向發(fā)展,并積極尋求自己可以解決的辦法,那么隨著孩子逐步長大,他會學會自己承擔責任,并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,最終能夠成為把握自己命運的人。
讓厭學癥遠離孩子
學生厭學癥增多。臨近開學,有的孩子卻是提到上學就感覺渾身難受,出現(xiàn)肚子疼、出汗、失眠等癥狀,做檢查卻沒有客觀指標說明身體有問題。因為學習問題到臨床心理科就診的學生多了起來,該科門診量比平日增加了20%。
從心理學角度講,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,主要表現(xiàn)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,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,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?;加袇拰W癥的學生往往對學習失去興趣、學習目的不明確,甚至恨書、恨老師、恨學校,嚴重者一提到上學就惡心、頭昏、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??膳碌氖?,就診學生多是嚴重的厭學癥患者,癥狀多為“心情郁悶、有睡眠障礙、回避與人打交道,甚至行為失調”。孩子為什么厭學?原因很多,除了孩子自身,家長、學校及老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。
從學生自身來說,深受應試教育的高壓、片面升學率的威逼、心理負擔的困擾,根本就享受不到任何學習的樂趣。至于那些學習基礎差的所謂“差生”,長時間在社會的偏見、家長的漠視、教師的批評、同學的歧視中度日,生活中無人能關懷、學習上也無人能理解,更是缺乏學習動力,日復一日逐漸形成自己是學不好的“差生”等觀念,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勇氣,以至于很快就患上了厭學癥。
從學校教育來看,陳舊刻板的教材、等級井然的排名、鋪天蓋地的考試、荒唐的“快慢班”之分,以及教材深、難度大、要求嚴、標準高,多數(shù)學生往往聽不懂、學不會、吃不透、不達標。在這里,教育的規(guī)律全然得不到體現(xiàn),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和信心。而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,以及不近人情的嚴苛要求,讓學生疲于應付、無力旁顧,更是嚴重地打擊了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。在美好理想和嚴酷現(xiàn)實的強烈撞擊中,學習的樂趣自然蕩然無存,又焉有不厭學之理?
至于某些望子成龍的家長,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無所不用其極,急功近利、好勝虛榮、目光短淺,想當然地將孩子良好的成績當作自己炫耀的資本,卻絲毫不去顧及過度的期待,剝奪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,會對孩子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。當然,家長如此這般的作為,是和社會就業(yè)觀念畸形、惟文憑是舉的不和諧局面分不開的。
要解決無孔不入的厭學癥,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樂于學習、天天向上,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(tài)找到快樂學習的感覺,進而把學習當作快樂的事業(yè),而非痛苦的累贅。而要實現(xiàn)這些,首先必須做到以下三點。
一是作為學生來說,要調整好心態(tài),要有自信心,要以堅毅的性格、樂觀的處世態(tài)度為學處世,堅信付出必有收獲。二是從學校方面來說,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,要了解學生、研究學生,挖掘學生的“閃光點”,在發(fā)現(xiàn)學生潛能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要求,激發(fā)他們獲取成功的愿望。至于教師,要努力增強自身素質、提高上課水平,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支撐。三是家長也要改變育子觀念,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,要正確估價孩子實力,要注意孩子的性格養(yǎng)成,不給孩子規(guī)定不切實際的目標,同時注意查問題、不遷就,有情況要馬上找心理醫(yī)生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,否則,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心理癥狀加重。
誠能如是,則孩子的厭學癥必將蕩然無存,則學生定會產生澎湃的學習激情,則根本不用擔心他們會學不好或一事無成。需要指出的是,這些只是就事論事基礎上的“對癥下藥”,要徹底遏制“厭學”的根源,還必須從根本上改造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,必須將素質教育的推廣落到實處,要讓教育成為大眾的、科學的、快樂的科學教育,以便讓青少年一代沐浴改革的春風健康成長。